专栏2:如何看待中长期贷款比例上升问题

2005年06月13日 07:43 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近几年银行体系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已由2000年末的24%提高到2004年末的近40%。中长期贷款特别是用于基建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要有全面的认识。

  一是随着投资率逐年提高,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也必然相应提高。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结构性问题必然客观反映在货币信贷的增长变化上。一方面,我国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不协调,投资率过高,特别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发展滞后,融资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达90%左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更是绝大部分通过获得银行中长期贷款来满足。

  二是商业银行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并受制于投资渠道狭窄,偏好于发放中长期贷款。2004年末,我国全部不良贷款中,78.9%为短期贷款形成的,21.1%为中长期贷款形成的,中长期贷款质量显著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使一些流动资金贷款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主动进行适度压缩流动资金贷款的战略性调整。而我国目前在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方面的限制较多,主要限于贷款业务,其它可投资产品较少,银行体系的大量资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长期贷款。

  三是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发展导致的存货需求相对下降和企业短期资金融资多元化促使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长减缓,而监管压力的加大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改善致使部分流动资金贷款按照真实用途调整为中长期贷款,直接反映为中长期贷款占比的相对提高。目前我国由银行体系向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97年以来这一比例一直在70%以上,在世界各国中几乎是最高的;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用于长期用途。

  总之,在信贷总量基本适度的情况下,中长期贷款比例逐步提高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在致力于改善贷款结构的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影响贷款结构的因素涉及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只有从宏观层面入手,逐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才能有效控制中长期贷款的过快增长。但这种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还应该注意到,中长期贷款的比例究竟多高才合适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经济景气循环的变化,这个比例关系会有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